〈澶淵之盟和曹操祭祀——關於真宗朝的「正統」的萌芽」〉

田中靖彦(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

提要
北宋時期,闡釋歷代王朝政權的“正統”之辨,所謂的“正統論”頻頻地見諸宋儒的文字。關於這種“正統”的概念在當時產生的背景,本文將以同時期對三國時期和三國人物的論述和評價為線索,做深入的考察和詮釋。

澶淵之盟的衝撃導致了北宋真宗朝時期的“正統”概念的萌芽。這個概念不單純是宋朝自我正當化的手段,更具備檢驗歷代王朝“正統”與否的特徵。因而,更加重視對歷史上第一次多数皇帝鼎立的三國時代的評定。真宗朝明示三國的“正統”在於曹魏,不過,這個真宗朝的曹魏正統論畢竟還是要和宋朝的自我正當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亳州魏武帝帳廟記〉記載的真宗所舉行的封禪和在亳州曹操祭祀的關係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個性格。對真宗朝而言,曹操和曹魏很適合作為寄托自我意愿的對象,同時又因為曹操的故鄉亳州和封禪有很深的關係,所以真宗朝提高曹操的地位,以三國正統論的形式來贊揚曹魏,甚至演繹了一出官民一體修繕曹操廟的“美談”。但是,這樣成立的曹魏正統論伴隨著禪讓與封禪的終結這一歷史性變革,以真宗朝為最後高潮,漸漸消失在歷史舞台上,留下的只是“三國正統論”的框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