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分等課役」原則說「傅」與「為正」〉

李昭毅(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提要
漢代傅籍制度乃課役制度的基礎,但其與兵徭之關係,學界看法仍有歧異。本文試圖跳脫始徭或始兵的傳統觀點,從「分等課役」的角度出發,重新檢討傅籍與課役之關係。所謂「分等課役」是指國家根據民力大小劃分課役身分之原則,所依據者包括年齡、罷癃和性別等生理因素,基於此原則,漢代課役乃有正役、半役和免役之別。「正」是指可供正役的正丁,其性質乃是一種課役身分與等級,傅籍或指大男移籍為「正丁」、始服「正役」之意,此即「傅」與「為正」之關係;「正卒」僅能作為表現「正役」之現役狀態的輔助性概念,而「正」則是包含了待役和備役兩種狀態,此乃「正」與「正卒」之差異。最後,結合爵位(或身分)、立戶、受田宅等制度的配套關係,以及勞作與課役具有相通的分等構造等視角來觀察,傅籍後丁男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可能具有某種以編戶作為聯繫紐帶的對應性,此或可反映傅籍為正具有人身支配與編戶支配的二重性意涵。